成才热线:
0551-65393955 65393956
0551-68321230 68321123
学校地址:合肥市肥西县官亭镇金桥街道
学校网址:www.hfbykj.com
学校邮箱:byzx8888@yeah.net
邮政编码:231262
摘要:当前新闻传媒市场处于相对饱和状态,新闻传播学类毕业生就业相对困难,高校新闻传播学类专业要跟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传媒业的兴盛,加强对本专业大学生的能力培养,扩大新闻传播学类毕业生就业市场。高校新闻传播学类专业要以社会需求为目标,就业为导向,加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要让学生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与技能相统一,增强学生手脑并用的能力,保证学生从学校平稳过渡到就业岗位,减轻学生就业难度,最终实现应用性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的目标。
关键词:高校新闻传播学类专业 新闻传播教育 大学生的能力培养
随着近几年高校扩招及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普及化发展,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式十分严峻,特别是文史类毕业生就业压力更大,因此,以就业为导向加强加大对新闻传播学类大学生的能力培养显得尤为重要。新闻传播学类专业要培养社会需要的采编人才、经营人才、管理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开创高校新闻传播学专业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新局面。
一、新闻传播学类大学生的就业状况与社会需求分析
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包含了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广告学、编辑出版四个主要的专业。这些专业均为媒介产业培养人才,当代社会中,大众传媒产业的迅速发展决定了新闻传播学专业所培养的学生就业市场比较广阔,各类新闻媒介、出版机构、党政机关、企业宣传部门、广告公司、以及高校新闻传播院系自身,都需要这类人才。②比较广阔的就业市场,就会导致这一学科招生规模的扩张。适度的扩张会促进就业,过度的扩张则导致师资、教材、设备等办学条件的严重不足。若高校新闻传播类教育整体规模迅速扩张,盲目招生,就会导致毕业生的质量下降,带来就业压力。③据调查,目前,我国广播电视专业的招生规模已经出现“供大于求”的状况。教育部新闻学学科指导委员会于2001年组织调研“21世纪新闻专业人才培养与需求问题”,其中一项结果表明:尤其是沿海发达地区的一些新闻媒介,对新闻编采专业毕业生的需求,基本止已呈饱和状态。④新闻采编专业毕业生不一定就要去做记者,他们能否胜任其他类型的工作,以打破这种饱和状态的局面?到底什么样人才比较紧俏?有资料显示,21世纪我国新闻传播界比较急需的人才:能熟练运用电脑的网站的采编及设计、制作、运行管理人才;善于应用数字技术的现代制作人才;善于进行广告创意、制作以及整和营销活动策划的人才。⑤调查分析表明社会需要的就是这样的复合型人才,他们不仅会采、写、编、播、评、摄、播音、主持,而且精通外语、电脑、广告、公关、发行、经营等业务。高校培养出这样的毕业生才是具有竞争力的。
二、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为培养人才提供可靠的师资保证
要培养出适应社会建设需要的具有复合型能力的合格大学生,使新闻传播学专业的毕业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高校首先要解决师资的问题。同时配备教学效果好、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的骨干教师为班级导师,使教学活动延伸到课堂外,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引导和督促学生锻炼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教学相长互动。抓好教师这个学校教育的主导因素,确保师资队伍的素质及其指导教育作用真正发挥。
1、教师在组织教学时,除了注重知识的横向拓展与结合外,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注意知识面的拓展,克服上手快而后劲弱的弊端。这就要求教师自己也要及时“充电”,注意文理结合、博专结合,积聚宽厚的基础,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以当前******的社会热点和新闻事件为例子,适时加强对学生在阅读、读书笔记、专题讨论等方面的训练和提高,使他们具有深厚的理论工功底。高校就要******解决新闻传播学类毕业生在工作中上手快而后劲不足的问题。
2、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一个合格的新闻从业人员不仅具有必需的理论知识,还要有熟练的操作技能’的含义。很大部分学生有一种倾向,认为:学历不如能力,理论不如实际动手能力。对理论课不感兴趣,本专业的理论课不能不学,只能忍着性子学;特别是一些公共基础课,那是嗤之以鼻。大多喜欢采访、播音、编片子等,甚至有些不喜欢参加活动的同学为了毕业后好就业也跑去参加学校社团或社会团体的一些活动,我本人当时就错误的认为:在教室里听老师讲枯燥的理论还不如多参加一些活动更能锻炼自己的能力。针对这种情形,老师就要引导学生端正学科基础知识的学习态度,给学生灌输理论知识是源头的意识,不能本末倒置。
3、新闻媒体希望毕业生的质量高一些,同时,也希望他们的活动能力强一些,因此从记者编辑人员中聘请适合从事新闻业务课程教学的有实际经验的人才,来学校作报告、举办讲座或者直接请他们到校任教,可以改变学生知识面窄、实践能力差、严重制约了创新思维的发展的不良状况。同时,这些经验丰富的媒体从业人员担任教师,与社会接轨,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广告、公关、意外应变能力,不能被不断变化的实践拖着走,更不能被书上的理论牵着走。
4、要重视对现有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的培养,高校给他们提供进修学习的机会,提高他们的理论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对担任新闻采编课程的教师,还应该保证他们有一定的时间参与新闻实践活动。老师在实际的教学中要正确认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关系,不断探索和改进的教学模式,使培养的人才主动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只有这样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才能培养出高水平的人才。
三、针对市场需求,进行新闻传播学教学调整与教材建设
1、根据社会实际需要,调整教学
(1)现代传媒与社会需要的不是“工匠式”的人才,要求学生不仅要有实践能力,还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高校为了提高在校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可以有计划的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必要的话还可以硬性规定本专业学生必须选修一定数量的课程,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强化多种学科的基础知识。这样培养出来的综合素质较高、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倍受用人单位的青睐,才能在社会上有较强的竞争力。
(2)新闻传播学类毕业生要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高校新闻传播学类专业除了要以就业为导向,根据专业特点制订理论和实践教学计划外,还要加强我国当前的新闻传播学类教育与社会需求的关系。新闻传播学类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发展不很一致,这在一定程度上为毕业生就业带来了不少困难。正如中国新闻教育学会会长何梓华先生所言:“新闻院校培养的毕业生媒体不需要,媒体需要的新闻院校培养不了。”⑦高校要避免出现毕业生不能“适销对路”的情形,及时根据情况的变化进行教学调整。
(3)、刘海贵教授曾说:“新闻传播学是应用学科,对学生的培养应当参照医学等学科实行,有固定的学习基地供他们实践,教师也应像医学院一样,既是教师,又是医生。”⑥由此可以看出,实践课程必须要占有一定的比例,否则很难达到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针对媒介行业日益“多媒体性”,不仅要增加和改进实践教学,还要注意丰富实践教学。因此,在课程设置上,要根据社会需要进行了进行课程设置的调整,加强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这就需要制定符合培养目标要求的课程。措施如下:
******,开设第二专业,增加选修课
调整后的课程设置要在注重理论教学的同时,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这样就需要开设第二专业,适当压缩一些理论课程的教学时间,用一些适应工作需要和有利于巩固专业知识的选修课来补充。这些选修课要根据社会需要和教师的专业特长开设,专业课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就业的实际需要,增加实用性的课程,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如针对经济新闻、法制新闻、体育新闻和行业新闻可以开设经济、法律、体育、生物、地理等方面的基础课程。
第二,增加实践活动的时间
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增加一些实践活动和毕业实习的时间,鼓励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到媒体单位、教育行业、商业领域参加多种实践活动,要求学生进行毕业实习,开展社会调查,认真完成毕业设计,使整个教学计划更有利于培养合格人才目标的实现。
2、选用******的教材
******的教材可以为理论教学提供更高的起点,对改进教学工作至关重要。因此,大量需要使用******教材,引进新的******教材。新闻传播学类的教材要选用能实现培养合格人才目标的正规教材,特别是国家重点规划教材。
四、加强办学资金投入,实现教学设施的现代化
学生进行专业实践就有必要使用仪器进行采访、摄录、编辑和播放等,这就要建立了实习基地。学校再进行配备数码摄像机,电脑,DVD机,多媒体教室配有电脑、投影仪等等。同时建立新闻传播学专业学生图书、影视资料室依此来加强和巩固理论知识。
新闻传播学院专业要实现教学设施的现代化,就需配置相应的实验室、理论研究所、实习基地和教学设备,同时更新现有的实验与教学设施。这就需要学校投入一定的资金保证教学设施现代化的实施。实验室要能做到完全向学生开放。不要局限于本专业的学生,对其他专业的学生也可以适当兼顾,另外一定要配备专业老师,对实验室仪器、设备的使用进行指导,把课堂教学与实验课融合到一起,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以学生为主体,强化素质训练,加强能力培养
随着新闻传播学专业毕业生人数的急剧增加,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看重他们的学历,而且愈来愈注重他们的实践能力,这是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要求。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邵培仁教授说,中国需要既懂得政治,又懂企业管理,又懂新闻传播的复合型人才。⑧用人单位在录用和挑选毕业生时,同等条件下,曾参加过社会实践,具有一定组织协调能力,纪律性强的毕业生会优先考虑,这就促使当代大学生在校期间就要注重培养自身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能力。
1、采、编、写基本素质的培养
高校要提高新闻传播学类毕业生的采、编、写能力,可以借助于社会实践这个平台,鼓励学生组织学生新闻社团,指派一个专业老师指导学生自己组织建立大学生记者团,自己采编、排版直至自办的报纸、书刊面世;同时倡导学生写学术论文,并鼓励投稿,尽可能多参加实践性活动。以此培养他们能采、能编、能写的技能。
2、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大赛以及全国性大赛,也是增加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一种方式;学生在校缺少动手能力,动手能力的缺少就会导致创新能力不够。高校聘请的批著名新闻记者、编辑,以他们丰富的从业经验培养学生广告、公关、意外应变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组织协调能力。同时高校可以与相关媒体、产业合作,在校企合作这种比较开放环境下,学生由一个被动的接受者变成了活动的参与者,学生的积极性就会被调动起来。这时他们对现实的感知比在学校里上理论课和听讲座要更深刻的多,他们身上潜在的基本素质就会得到发挥,团队合作意识和组织协调能力得到锻炼和加强,在这种情形下,他们容易产生灵感,有创造的欲望,有了创造欲望,就容易产生创造力。学生有了这种创造欲望,学校只要适时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极大地帮助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3、适应社会能力的培养
平时学生也具有一定的动手能力,不过这种能力只是可以拿起来能干,但是未必做得好;社会上所要求的是既能拿的起有能做得好。社会千变万化,一个人在学校里学的那点东西不可能保证完全适应社会,学生要适应千变万化的社会,就要靠平时的积累打下牢固的理论基础;借助阅读经典著作、认真揣摩专业期刊和浏览互联网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多练习写作、多和同学讨论,多请教老师,力求自己所学的知识的能融会贯通。平时就注重知识的横向拓展与结合,在以后工作中不仅上手快而且后劲足,这样的毕业生社会适应性更强。
4、择业意识明确化,就业能力的培养
适应社会的能力,直接到社会上去感受会提高更快,同样择业意识直接到社会上感受的更明确。鼓励学生在寒暑假和平时不影响正常专业知识学习的情况下,到当地报社和其他媒体单位实习,也可以到社会上去做兼职或专职工作,鼓励和引导他们大胆去做,这对提升他们的就业能力和适应能力很有效。通过这种方式,他们就知道了企业对毕业生的要求,他们就会有意识的培养和锻炼自己适应社会的能力,同时他们的择业意识也相对比较明确,面对社会竞争也有一定的心理准备。他们知道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后,就会有目的的参加一些可以加重他们就业砝码的活动。有了比他们被动接受学校安排的活动积极性更高,参与性更强,在此基础上学校把企业的一些科学合理的培训模式引入学校,强化对在校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会更容易接受,主动性也会更大,学生的职业适应性发展更快,学生的择业会大大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也会大大提高。
5、不断塑造自己能力的培养
21世纪是一个信息化、多变化的时代,毕业生怎样做好就业准备?怎样针对社会需求提高自己的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就要求毕业生有不断塑造自己的能力。毕业生可以借鉴名人成功的经验,依据社会发展的需要,科学合理的设定自身发展的目标,不断塑造自己。
结语
高校结合社会实际需要,针对就业方向,不断修订本校的教学培养方案,努力打破当前新闻传播教育与市场需求相对脱节的局面,按照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从自身师资、课程设置、教学以及教学设施等几个方面,尤其是学生自身各种能力的培养进行建设与改革,努力把学生培养成复合型人才,确保学生能胜任实际工作的需要。
注释:①丁淦林《大学新闻教育的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应该怎样确定?》《新闻大学》1997年冬季号。
②蔡雯.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观察与思考[DB/OL].中国新闻传播学评论(CJR)
③金萍.新闻专业遍地开花,毕业生日渐面临就业压力[N].中国青年报,2007-08-02.
④转引自雷跃捷《新世纪中国大陆广播电视新闻教育的反思与前瞻》(2001年12月香港“经济全球化与跨地区文化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
⑤ 刘颐静、陈昌频《当代新闻传播学教育的改革》《当代传播》2004年06期。
⑥刘海贵.论中国新闻教育的危机与转机[J].新闻大学,2001(冬).
⑦储智勇.市场挑战新闻人才培养[N].北京青年报,2003-07-28.
⑦何梓华.新闻教育的四大问题及对策[J].中国记者,2005(6).
⑧储智勇.市场挑战新闻人才培养[N].北京青年报,2003-07-28.